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五:信                                          

一、 信的价值

 信作为对人的本性和存在的真实性的价值肯定,要求人们忠实于自己的本性和存在,使言行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相符合,因而被儒家提升为立人立国之本。《中庸》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者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信,就人际关系而言,是忠实于自己的社会身份,自觉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就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言,则是通过思诚来择善、明乎善,并"固执"此善为自己的本性。只要明白了天地之善在自己本性中的真实性、实在性,就能与天地合一,无须努力即可实现天人合德,无须思虑就可见而有得,从心所欲,从容中道。

信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就是诚实不欺,讲究信誉,信守诺言。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真即是出自本心,诚即是忠于本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人欺己,才能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以信作为教授弟子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行、忠、信教导弟子,从表面看""被列在了最后,似乎没有前三者重要,但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对此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解释:"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也。文者,诗书六艺之文,所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盖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能行,知之固将以行之也,故进之于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实,则知或务于夸博,而行或出于矫伪,故又进之以忠信。忠发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谓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天下固有存心忠实,而于事物未能尽循而无违者,故又以信终之。至于信,则事事皆得其实而用无不当矣。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有此四节也。"显然,孔子的信是作为人知而后行、行须尽心的更高一层的要求--"循物无违"而提出来的,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诚实,更要遵循、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违背人的本质属性,不违背事物的本来真实面目,做到真实无妄。可见,带有""的道德要求和特征的""必将是一种忠实于事物本来面目、忠实于人性求真愿望的可信行为。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只有言而有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得到他人的信任,那么虽在荒蛮之地也会行得通。讲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恭敬实在,就是在本乡本土,行为也会处处受阻,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2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