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论语》之“仁”体现的是温和的爱。“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从忠的方面说,就是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从恕的方面说,就是自己所不喜欢的,决不强加给别人。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8787131304
卷一
一、仁
仁与爱
时间:2011年4月17日
电话:18787131304
卷一:仁
三、仁与爱
仁义为先,义中生利仁义是朱熹伦理精神中两个重要范畴。仁是朱熹伦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着广泛的内涵,“仁包四端,侧隐、是非、羞恶、辞逊”,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耻,知从善去恶。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如仁与爱之间,仁就是爱。仁和爱的关系是根与苗、体与用的关系。其次,仁与公之间,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现,“唯仁,然后能公”,“公而无私便是仁”,“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便是仁”。“仁则公,不仁则是私意,故变作百出而不一也。”总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爱,才能公正无私、公平正义。“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说:“凡事皆有一个合宜底道理,须是见得分明,虽毫发不差,然后得是当。”“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那事合当如彼,便裁处其宜而为之,则何不利之有?义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来处理周边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当、无偏无颇地处理外界事务。仁义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没有仁义之德的人如同禽兽,不能成为人。做人的首要前提是为人处事处处以仁义为先。
时间:2011年5月29日
电话:13529299757
有关人生,有关人际交往,老子教导我们一种境界,叫大成若缺,上善若水。什么叫大成若缺?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说,最大完成的东西,完美的东西,要留有一点空缺。非常充盈的东西,要留一点空档,不要太十全十美,这样就有一种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抬力,有一个后劲。看上去大成而带一点缺失,看上去充盈而带有一点空隙,这个作用将永远不弊败,永远用不完。清代康熙年间,北京有一个官员叫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和丞相的级别。有一天,他接到老家桐城发来的一封加急快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一件小事。张英老家和他隔壁的邻居之间有一块空地,他邻居家准备占这块空地修一堵围墙,两家人于是就争执起来,争得不可开交,所以家人就给北京的张英写了一封急信。张英看完信笑了笑,就写了一首诗作为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北京来信后,豁然开朗,决定让他三尺。邻居家见宰相家让了三尺,十分感动,也主动后退三尺。现在桐城还保留着“六尺巷”这个地方。一边是宰相张英家,一边是邻居家,相隔六尺。这一段美好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成为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