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一、义的定义 “义”是一种人内在的道德约束,人们做事都要遵循它。正如《中庸》上说的“义者,宜也。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孟子认为,利在义中,当义利冲突时,舍利取义是最佳选择,合义本身就是最大的利。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把生命和义相比较,他认为二者对于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都有价值,生命虽然可贵,但“义”“甚于生者”,所以应牺牲生命而“取义”。在孟子看来,生固然是每个人都欲求的,死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还有比生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义,还有比死更让人厌恶的,这就是不义,所以,孟子主张宁可就义也不害义而偷生。孟子在与梁惠王论道时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这种思想取向。 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 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