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孔子的“知(智)仁”统一思想中体现的“尚智”精神。“知”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仁”中有“知”。据载,令尹子文、陈文子是两个不错的官吏,一个尽职尽责,一个清正廉洁,因此,有人问孔子,这两个人达到了仁的水平没有,孔子以未达到智的水平加以否定。有时,又“知”中有“仁”。《论语·里仁》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离娄上》也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是二者弗去是也。”所以,ersonName ProductID="杨国荣" w:st="on">杨国荣ersonName>先生认为孔子的“仁”包摄了“智”,ersonName ProductID="冯契" w:st="on">冯契ersonName>教授认为孔子的“仁”、“智”是统一的。统一也好,包摄也罢,都说明孔子的“仁”与“智”的确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这种“仁”、“智”统一的角度讲,孔子竭力提倡推崇他的核心思想“仁”,实际上也就是竭力推崇提倡“智”。而提倡推崇“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是尊重具有知识内涵的科学。这种“尚智”也就是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