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父母 楼数: 儒家在理论上对孝道的论说,集中体现于《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将“孝”抬到天经地义的高度,认为孝道是宇宙间恒常不变的规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对于人而言,孝几乎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是人最广大、最崇高的德行,人人皆因应身体力行。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首先就是悉心照料好父母,在父母年老体弱或身患疾病时,保持和颜悦色,抱着敬重的心情,服侍他。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他以仁孝之名闻名天下,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衣不解带,母亲所服汤药,他都是亲口尝过才放心让母亲食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所以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尽管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当代社会家庭中仍然需要孝道伦理,孝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人伦道德,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和保证,不仅在物质上要保证父母的生活,纲要从精神上慰藉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抽空回家看望父母,不要把“孝”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还应将其扩大到整个家族亲戚之间。以孝治国,只要“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便可达到“天下平”。 还可以用三条来表示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多担操烦。 孝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