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仁 仁的价值 道德智慧秉承的是一种中庸精神,是一种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和能力。中庸的实践是要求人们遵循仁德——即仁义礼智信来寻求和选择中道,使言行不倚不偏,符合仁德之规约;要求人们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避免过度与不及,把握好分寸。中庸的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和”的本意是和谐、协调。《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心胸开阔,刚柔相济;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来说,就是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彼此融洽。和并非是一团和气,不辨是非,而是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与人和谐共处的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主见。“适度”,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言行举止恰倒好处,当为则为,当止则止,把握好尺度和时机。适度并非让人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人“无为而无不为”,把握好为与不为的时机。圆融的本质是高度的和谐与融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 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人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中庸之德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宋儒“二程”将中庸之德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将中庸之德看作超越自然万物的永恒理性和道德本体。“中正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常行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由此,中庸被赋予了终极意义,中庸之德所彰显的人生境界被提扬到“天人合一”的至圣道德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