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仁爱是出自内在的,我们要用内在的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相互关爱.尊老爱幼,把优良传统美德,精神文明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16



电话:15096669415






  卷一:仁与爱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人自初,性本善”。可见“仁”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来到这个社会就受到父母亲人和社会的爱。在被爱的同时我们学会爱,让我们仁者的心表现出来,拥有一颗恻隐之心。给与别人亲人和自己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知道如何去爱人。用爱让别人有一颗仁者的心。循环往复,“仁爱”才能流传下去。所以仁者才会拥有爱,爱才能培养仁者。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4 10:02:01编辑过]

TOP
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16



电话:15096669415






卷1:仁与爱



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人自初,性本善”。可见“仁”是人的本性,在我们来到这个社会就受到父母亲人和社会的爱。在被爱的同时我们学会爱,让我们仁者的心表现出来,拥有一颗恻隐之心。给与别人亲人和自己爱。正所谓“仁者,爱人”。只有仁者才知道如何去爱人。用爱让别人有一颗仁者的心。循环往复,“仁爱”才能流传下去。所以仁者才会拥有爱,爱才能培养仁者。



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大爱在孔子的眼中是向仁*近的方法。而仁的最高目的,每一个儒者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是要让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仁政中享受清明的政治带来的安逸幸福如尧舜之世的生活。由大爱习得仁再用仁来爱世人。



然而,在爱与仁的循环相生之中,时时发生错节。像是《天龙八部》里头的段延庆,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在得知段誉是自己的孩子以后选择收手。再怎么说,段延庆算不上有仁,在世人的眼光里,他离仁甚远。但怎么说他没爱,他收手就是因为爱。还有叶二娘,做绝坏事却还是为爱而死。还有李莫愁,裘千尺等等等等。



爱和仁又是怎样的关系?没有因果,没有必然,有仁有爱可以相辅相成,而没有了仁依旧难以泯灭爱。



而儒家追求的便是爱与仁相辅相成的君子品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4 10:03:1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