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30 姓名:彭婵春 电话:13759406155 日期:2011年5月8日 | 卷十 和堂 (四)心灵的和谐 心灵的和谐是说心灵的从容和淡定,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儒学大师孔子平时不太爱说话,有次他上课时感叹:“予欲无言”,意思是说我想不说话了。学生问,老师你不说话,“小子何述焉?”我们转述什么呀?孔子淡淡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这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淡定和从容,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敬畏,一种顺应,一种默契。也就是说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中,还能够自得其乐。其实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 追求人生的和谐,就是说个人自身的修养。孟子说:“天下之大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其实也适用于现代社会。能否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人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的境界。因而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关于“修身”,儒家主张以“敬”为纲领。孔子提出“修己以敬”。所谓“敬”,对人对外而言是尊敬、尊重;对己对内而言则是态度端肃,接物不苟且、处事不敷衍而郑重其事,认真学习、认真办事、认真做人,这是品德修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态度。 只有谦逊好学,人们才乐于告以善言;只有不骄,人们才乐与交往;只有不谄,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样,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整个社会也才能构建成一个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