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道德修养,对个人而言体现的是人格,对国家而言体现的是信念,对民族而言体现的是精神;同样的,礼仪,对个人而言体现的是气质,对国家而言体现的是形象,对民族而言体现的是素质。中国传统中优秀旧礼的道德精神,在当代中国仍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可以发挥于现代的社会功能。我认为,能够发挥正面功能和作用的礼的价值在于
p>
①、“礼”与个人修养
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一直是中国士人终生追求的目标,亦是知识分子立身求存的根本。传统儒家法的《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以“修身”为本,以“平天下”为归宿。“修身”之所以为本,是因为在八目中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在八目的先后联系中,修身是一个关结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就是修身,离开了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失去了意义;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三纲八目的大学之道,是有系统的道德主体的自觉,其核心便是修身。修身这一内外结合的特点,已非纯粹意念及活动的内省,而是有着外在的表现。故《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依礼生活,既可以修身成德,亦可敦亲睦邻。故孔子对门人颜回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指点修身工夫,使身体活动(视、听、言、动)合乎礼。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前者是感性欲求,后者是理性节制。因此传统社会中所表现的诚心、笃实、勤劳、节俭、廉洁、宽厚等品行,可以说均是由礼教陶养而成的。可见,懂“礼”可以提升人的修养。
②、“礼”与家庭伦理
传统中国,是家庭、家族而宗族的民族国家,而家庭、家族的和睦和稳定关涉着整个社会的安危。所以,在家、家族中建立和谐的关系至为重要。而“礼”正是维系这种和谐的纽带。《孟子》滕文公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篇且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又如《省心录》说:“君容而训,弟恭而劳,夫和睦而庄,妇守正而顺,人伦之道而尽矣。”这些都是在家庭中应该讲求的礼。遵守了这些家庭伦理,也就维系了家庭的和谐。
③“礼”与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的礼数中,群体利益至高无上,而个人地位则显得微不足道。这也许和中国是以家庭、宗族为本位的社会有关。家庭(族)的任何成员均须以整体利益为重。为了整体,甚至可以牺牲一己利益,即所谓“克己奉公”,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全心全意为公,这实际系先公后私。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天下为公的胸怀。众所周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德。如果社会的多数人都具有这种社会公德,就会舍己从公、见义勇为、崇信尚义、敬业乐群,这对救济当前社会的功利之弊与促进社会的和谐将大有裨益。这些社会公德皆属于“礼”的范畴。因为社会公德要靠“礼”来体现。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丰盛,生活讲求享受。但每天打开报纸,抢劫、偷盗、欺诈、勒索、绑架、杀人、放火、天灾人祸等社会新闻依旧无所不有,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率之高,实在令人吃惊。大家都说社会生病了,却久久不能提出有效的医治良方。回顾数千年的历史,似乎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过这样的乱象。不禁令人想起《礼记经解》里的一句话“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想想,正是因为那些旧礼所培养形成的忠恕诚信、温柔敦厚、勤俭耐劳、诚恳实在、孝悌慈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善良淳朴的公德在而今已荡然无存的原因。
“和气生财”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理想。生财,则需和。和,则需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公德,人人才能“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