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鸟》的诗
/FONT>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鸟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无价和值得尊重的生命。佛曰
/FONT>“人爱,人爱,人人爱。爱人,爱自己,爱众生,众生皆平等。”仁爱,众德之本。我们人类施行仁爱的对象应该跨跃众生,爱众生、爱众人、爱父母。
㈠、 爱众生
上天有好生之德。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古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生活环境。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就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条文,例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孟夏之月,无伐大树……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
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贪欲使我们的智慧蒙上尘垢。在试图杀死所有影响人类活动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失去了清洁的水、空气,健康的土地,以及安全的食物。最后,酿成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咽下。难道,我们真的期望迎来一个个“寂静的春天”吗?
㈡、 爱众人
佛讲因果报应。爱人,即爱己;损人,即损己。对人怀有仁德之心,践行仁道,便可收到“民德归厚”的效果。人心所向,便可所向披靡,即使是天意也难违背了。
㈢、 爱父母
理想的“孝道”充分体现着“仁”的思想,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在家庭的体现就是亲情之爱,其行为展示为孝。“孝”意扩展后的含义更加广泛,几乎遍及从政治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无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传统“孝道”视“孝”为培养仁爱、礼义、恩报、责任、忠君等意识和行为的基础。
总之,仁者无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当我们仁慈地善待众生、众人、父母时,也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