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现实社会深入考察和深刻反思的结果。之所以强调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和谐因素。而一个和谐的社会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的和谐。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与人(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其三,人类自身,即人们心灵的和谐,即心灵清净。这三方面的和谐缺一不可。这些乃人所共识,老生常谈。然而,这三方面并非无分轻重,等量齐观。其中第三个层次,即人们心灵的清净才是本源所系、关键所在。没有心灵的清净,其他两个层次的和谐要么无从谈起,要么不能持久。
心灵的清净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源所在。和谐世界,从心做起。心灵清净,即会心灵和谐,即有社会和谐。“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救世必先救人,救人则必先救其心。心灵沉疴一除,身心则趋于健康。心灵归于和谐,身、口、意三业所造之恶业,亦转为善,人类共业所造之失序社会自然会转为和谐社会。
心灵清净,也指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的清净。眼根不贪色,耳根不贪声,鼻根不贪香,舌根不贪味,身根不贪细滑,意根不贪乐境,心灵才能清净。
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间皆由心造,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为主体、客体之主宰,为人类自身与所处环境善恶变化之主。心灵清净则国土净,心杂秽则国土秽。而人类之所以不能和大自然、和众生和谐相处,其根源皆在于心灵。《金刚经》开篇的一段须菩提即问佛陀:“意谓一个修行之人,要趣向正等正觉,如何才能降服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灵,使其居于清净之地呢?”
佛认为需做到“闻、思、修”三点。服膺其所发现之真理,是趋向心灵解脱的第一步,即“闻”,既闻知真理,还得按其真理,反现自己的人生,认识自己的根机和特点。还要选择切合自己特点的修行法门,即“思”。闻、思之后,还有最关键的一步“修”。将人生真谛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行”。修行并不神秘,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离世索居,装神弄鬼。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使之归于正道。或观心坐禅,或起心看净,或诵经念佛,或闭关苦修,或扶弱济贫、乐善好施,或自觉觉他、劝人向善,或用具体的言行积功累德,从而改善自己的业力,用善业熏习心识,使心识本具之真如自性,从无明的积垢中解脱出来,回归其清净的本来面目,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
一个人如果心灵失衡,就会性格扭曲、怪癖,就会乖张暴戾,行为无常;一个社会群体如果心灵失衡,那就会冲突四起,动荡不安,自然也就根本无法创建或维持一个和谐的局面。对治疗社会的任何病症,必须要先治心,这样才能让社会回归和谐。正如佛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