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耻 [复制链接]

1#

                                                                                          儒家的耻感意识

耻感意识历来受到儒家重视。孔子对耻有明确而具体的论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①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是虚伪的表现,言行表情与内心不一致,就是违背了道德要求,所以是可耻的。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要做到恭,“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但是,“足恭”却会走向反面。“足恭”就是十足的恭顺,卑躬屈膝,其心必是奸诈,所以是可耻的。对人心怀怨恨,表面却非常友好,表里不一,内外相悖,也是可耻的。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③孔子主张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⑤“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⑥时于他人,则“听其言而观其行”⑦。有道德准则的人,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而无行或言过其行,均为轻言欺人,都是可耻的。因此,人在发表言论时,必须要有情绪制裁,即自我约束和自我警惕,否则,便会出现大言,大言而不惭,做起来就会出问题,正所谓“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⑧。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⑨“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⑩一般来说,在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既贫且贱,那么就是可耻的,因为他肯定是懒惰,没有尽心尽力。当然,邦有道而采取卑鄙手段改变贫贱,也是可耻的。孔子在这里讲的是积极人世精神,当社会为个人创造了良好环境时,应奋发有为,而当乱世之时,如果只贪图俸禄,或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更是可耻的。所以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11乱世不能行道,要隐退以保持节操。如此看来,进与退皆与耻有关。正因为耻在人的道德方面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提出“行已有耻”12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无论或言或行,都要怀有耻感,用耻作为道德意识上的自我警诫和自我约束,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之界限,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为所欲为。

  人在什么情况下不当耻呢?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3问学求道,即为了提高知识修养和道德情操,使自身更趋完善,而求教于他人,不应该感到羞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4。“衣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15君子为人处世,要维护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正因为心中有道,所以才不以“恶衣恶食”为耻,不仅如此,即使与达官贵人在一起,也不应有耻感,否则会舍弃道德准则,丧失人格尊严,这便是真正可耻了。基于此点,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并对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大加称赞。由此可见,有耻与无耻是有严格标准和界限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4: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