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崇俭戒奢 [复制链接]

1#

崇俭戒奢,代代相传

自古以来,节俭与奢华形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生活作风:前者表示爱惜财物,减少消耗,尽力节省;后者表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表面看来,节俭和奢华仅仅是节省和浪费一些财物,是人与物的关系,实际上,在人与物关系的背后,隐含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纵观历史,人们认识节俭与奢华的道德意义,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武王伐纣,推翻殷王朝建立周朝。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周人十分注意吸收殷人亡国的教训。他们认为,殷人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耽于享乐,恶行败德。于是周人十分注意道德修养,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克己行俭,即克服自己的欲望,力行俭德。孔子总结了前代崇尚节俭的思想,断然表示:“礼,与其奢也,宁俭。”

同时,孔子本人也是崇俭的身体力行者。他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子之所以受到世人敬重,主要在于他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孔子对于节俭道德价值的肯定,无疑对中华民族崇俭戒奢的道德传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俭于私可以获富,俭于公可以保贵”,“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后代很多思想家从修身、齐家、治国的角度反复论述崇俭戒奢的意义,同时他们也严于律己,为世人做出了榜样:诸葛亮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后人;王安石身为宰相,生活一直过得很俭朴,他在半山腰盖的几间仅蔽风雨的小房子被过往的人戏说成“茶亭”。范仲淹当宰相后,仍睡木板床,铺旧棉被,用粗瓷器,吃日常饭。封建时代生活节俭的官宦多如牛毛,说明世人崇尚节俭。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0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