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仁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在我看来,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从消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综合来说,“仁”强调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


而“仁”的现代意义,其实这个“仁”与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以及一般社会所提倡的对弱势团体、人士的慈善精神,是完全相贯通的,是每一个懂得中文的人所应该认识,并且身体力行的优良价值观。




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也.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和今天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有着同样的意义 。像今天的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注重三农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这都是吸取“仁”的思想的体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3 21:41:58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