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陈教授向我们阐述了仁与爱的关系,就如果文章所说的"仁是品性,爱是感情",一切的爱皆以仁为基础.

仁与爱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是难舍难分的,鱼没有了水会缺氧而死,而爱没有了仁就无法实现;同时,仁失去了爱也不能存在.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以仁为本",进而才能爱护他人.此时我想到了去年的汶川地震,当全国人民得知那里的人们发生了如此惨烈的灾难后,纷纷向汶川的同胞们伸出援手.无论是捐款,捐物还是亲临灾区慰问的,他们都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向受灾地区的人民表示了自己的关怀.在志愿者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外国友人,也许他们正是被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因而选择了到灾区帮助灾民.

因为有了仁爱,我们的社会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将这样的精神传扬下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思想系统的中心。“仁”是对大写的“人”的反思,“仁者,仁也”,换句话说,既把自己自己当人,也拿他人当人,这是经典的“以人为本”。“仁”所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仁,亲也,从人从二”在仁德丰富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把“仁”即博爱与施与个体的某种爱区分开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西行避乱,车驾路过左藏库时,看到许多士兵举着火把在等候,便停下来问道:“这是干什么呢?”杨国忠回答说“请允许我把库存里的积蓄烧了,不要给敌寇留下”皇帝严肃地说:“敌寇来了,如果得不到这些财物,就会从百姓那里搜刮,不如给他们,不要让我的百姓再次遭受困苦了。”于是下令把库里的积存保存下来,不准烧毁。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激的流泪,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了民心,为日后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民众基础。

  可见,一位领导者以爱人之心,往往能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从而颇具影响力。现代社会,无论是百姓对领导的关怀还是人与人之间单纯的相处,都必须真实真诚,以爱己之心爱人,爱之以道,爱之以德。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爱,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爱人的心自然会被人所爱。

TOP
3#

仁与爱,有着一种逻辑的关系,但是不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把“仁”做为一种人性的原则,才能表达出一种对别人善的情感,这就是爱。而就我个人的理解,正是我们有一种仁义的品性,我们才会对自己的情感作出一种选择,去恶留善,着也就形成一种对别人的爱。在我们浩瀚的历史中仁义之十,数不胜数,武王以他的仁义之心,率兵发纣,天下之士一呼百应,达到了暴虐的商纣王,刘备以仁义之心立足于人性混乱的乱世之中,等等。这就“仁”的巨大召唤力,它召唤的不仅仅是天下黎民,唤醒的是我们的灵魂,复苏的是我们本性中的善,从而让我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大爱或是小爱。也有人说爱是我们本性中的一种情感,我想是吧,但我们也有着天性的物欲,这时就是物欲与爱的较量,应该什么成为我们情感的主导,这时就是一种取与舍的矛盾。那么为了物欲的实现,这时的爱将被伪装或是变得虚伪,“爱”,开始被人们遗忘更多是一种质疑或是不相信。那么这时需要的就是“仁”这样的品性,来唤醒人们的爱,这也就是在我们这样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所需要的心灵补药,中国这个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似乎在面对这样现实的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世俗社会,也开始变得让人当心,因为像“仁“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被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遗忘丢失。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那么这时“仁”这样的大义又有几个能够还在坚持?这就是时代的不幸吧。但必须要重拾这样的“仁”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当然,也许就算我们坚持了“仁”这样的高贵的品性,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也很难形成一种先哲的大爱,也许更遭的是会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受害者。但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仁义”,最起码会成为一种小爱,感染身边的一个又一个人,那么他也会汇聚成一种时代“仁”的河流。同时,这样的仁就会开始主导我们情感的选择,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的爱,那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不远了。那么它也就将帮我们形成一种处事的原则,从而在物欲与情感的选择上也就会慢慢的变得理性,而不至于成为物质的奴隶,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你也就算是幸运的了。但我们应该始终的清醒,“仁”是我们所要建立和修养的德性,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时代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就要注重自我的把握。形成一种仁与自我的和谐,着肯定是很难得,但似乎只要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坚持,那么我们也才能更好的把握“仁”的内涵。和对时代的重要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