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人为什么需要礼义呢?荀子说,这是由于人的本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如果没有礼义制约,规范着人类的行为,人们就会出于本性,去争。争则乱。乱则亡。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圣人用礼法制度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或者说,礼法制度是圣人因于人性而提供给人们的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辞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礼记·曲礼》)世俗内外,没有礼是不可能的。“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礼是政治之根本。因此,礼是生活的必然,此时的礼,是必然的事实,更是圣人所立之法。
TOP
3#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纲要脍炙人口,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把这二十字纲要当作口诀来朗诵,但对其中的真正含义却不甚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这二十个字的理解和感悟越来越透彻。特别是对于“明礼诚信”感触深刻。

  生活在礼仪之邦,自幼懂得待人应“明礼”;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明白做人当“诚信”。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明礼诚信”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够体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