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廉洁 [复制链接]

1#

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实行仁政,其中就包含了清正廉洁的内容。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至关紧要的是要爱人。作为官者,应当亲亲而仁民。就应当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还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的论述也表达了清正廉洁的思想。一是“正身”。就是端正行为,树立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强调了为政必须自己先正,要正己,才能正人。自己正了,才能管理或影响别人。从廉政的角度看,也是如此,自己廉洁了,才能为他人作出清廉的榜样。如果自己贪欲,下属就有可能跟着贪。人的欲望的无止境的,一旦失去约束,贪心不足,贪得无厌,就会走向罪恶的深渊。所以,每当不该拿的钱财和利益摆在面前的时候,必须要能够管住自己,能抵制住诱惑,洁身自好,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二是“正心”。就是有正确的贫富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处富贵还是去贫贱,都要守道。脱贫要靠诚实劳动,财富要通过合法手段获取。不能为了去贫致富而不择手段。许多贪官都是由不正确的贫富观而导致腐败的。想方设法当上官,不仅风光,更重要的是想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更多的好处,使自己荣华富贵,让子孙锦衣玉食。甚而至于越贪越多,欲壑难填,变形的敛财意识恶性膨胀,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要廉政,必须正确对待贫富,有一颗平常心,做官不为发财,有时甚至需要安贫乐道。

三是“乐贫”。人要真正做到安贫是很难的,如孔子所言“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谁都恐惧和害怕贫穷,谁都盼望富裕过好日子。在合法手段不能脱贫或者不能迅速脱贫的时候,最能考验一个领导干部的廉洁之心。能否“安贫”不只是体现在意志力的考验上,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抉择上。要做到“安贫”,需要有“乐贫”的心态,用孔子开出的良方就是“贫而乐”(《论语·学而》),处贫穷依然能快乐生活,这是贫而守节的秘方。把“处贫”转化为“乐贫”,“家和贫也好”(南宋《民贤集》),其实同样也是人生幸福的一种境界。

也正是因为现实“道”的存在,传统儒家认为,世上不论是何种身份职业,要想真的成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首先都有一个对于“道”的认知理解问题。其中包括那些执掌社会政权“人伦日用”的政府官员,其所从事的职业和行为,无疑有“道”存其间。即平常所谓的“官道”。“官道”虽然表面上是一个虚拟的存在,其实“官道”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历史的承传和现实的累积,从内涵到外形都明确而具体的摆在人们眼前,十分清楚的标识着是与非、好与坏的向度及刻度。在孔子看来就要“学而优则仕”,学到了正确合理的官道之后,再进入仕途之中。因为只有这样,在坎坷崎岖的施政过程中,才会做出明智恰当的选择,按照社会正道公理确定自己的意识行为。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焉”。内在方向感的明确和外在标准清晰,必然会推动为官者最终走向清廉执政的正确方向。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