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忠于职守 [复制链接]

1#

  有关字现在很少听到和看到人们谈论它了。就连字吗,好在,最近几年媒体才提到大。还有那些所谓的仁、德、信……等等,一些行为道德思想就彻底不谈了。许多传统美德都在一天天被人淡忘而消失。
  儒家思想里有许多东西确实是有害无益,但不是全部,不应该全盘否定。更不应该对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横挑鼻子竖挑眼,把说成一无是处。这真有失公平。
因为先秦的孔子儒家思想与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是有很大区别的。正统的孔子儒家思想,虽遭遇残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流传下来甚少,但从《论语》里我们还是能多少找到一些的。就说说
  孔子对”“理论阐述是与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里的”“有那些差异呢?孔子所言的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先,先礼后。何谓呢?孔子所言的礼就是礼节礼仪和典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论语》中有这样的对话:一日,鲁国一位掌握很高权势的大臣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其意是当政者如何才能赢得百姓的尊敬和尽忠?当政者首先要处处做出表率庄重严谨遵守道德规范,那么百姓就会由衷的尊敬你和尽忠你。还有,鲁国国君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则重于君臣以礼在先,后才有臣忠于君。还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很好理解,就是当政者采用仁政、德政,天下人自然会团结在你周围而且还以死尽忠你。还有最为流行的名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做君主要象君主;做臣的要象臣;做父的要象父;做子的要象子。今日的话说,就是各尽其职。如果君王都不能为国家和百姓尽职,那天下人又怎能尽呢?"

  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很明显封建统治者们是难以做到。那么自己又做不到,但又想天下人顺从和尽忠他们,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就有了: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一系列思想。达到禁锢和蛊惑民心的目的。不言而喻,君王无论怎么荒唐,那作为臣民也只有尽忠的份。而君王关心不关心臣民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关心是他的情份,不关心是他的本份。这样导致了不论是非的遇忠先秦孔子所言的与汉代以后所言的,虽字音一样,但有本质区别。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仅用与君臣之间,普通百姓间也如此。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演化为绝对的忠君,不存在什么道德范畴。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5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