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很广。也就是说,反应“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广泛的。但“孝悌”却是其“仁”学和“人”学思想的基本。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想实现“仁”,首先应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对“仁”的态度上说。要想对别人“仁”,和别人搞好关系,首先应从父母兄弟做起。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得到听从,依然恭敬而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却不埋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些都说明孔子是非常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但要达到这一标准,是很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 搞好和父母兄弟的关系之后,就要和他人,和社会搞好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