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良,善也。今天的良知字面可理解为优良之知。这样的知应归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关乎思想品性道德特质。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就以小孩做例,被开水烫了,下次他就不会再去碰它。实践之后而产生怕烫怕疼的感觉在小孩子的脑子里就行成了良知。知做为素质的定义,它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在认知程度上不同而有良知无知之谓(无知非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今天的良知若从道德内涵来说,它构建了社会公共道德,被绝大多数的人们认可而遵循。一旦有人超越了由绝大多数人所共同认定的社会公共道德底线时,我们可以说他是无知或是非良之知。而有良之知则能为更高程度意义的公共道德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构建作用。人不可无“羞恶之心”,这也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最大不同之处。人不可无良,更不可无尚良之心。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教育才能使知从无到有,从恶到良。在今天,问心无愧的良知是社会迫切需要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