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凭着朴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灵,代代相传着关于良心良知的道德信念。他们不断告诫自己和子孙后代:做人要讲良心,千万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但今天的不少中国人常常忽略的是:天地良心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给良心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法理基础头上的。

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国宝,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良心”这一概念的人是孟子。汉语里的“良心”一词,来自于《孟子·尽心上》第八章:“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之于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在这里,孟子以牛山之木劝诫人们不要放弃了良心。孟子认为良心是人所共有的原本之心,是“天命下注于人”而形成的合乎天地之道的本性。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的良知良能,而它们也构成了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之端。可见在孟子等儒家哲人那里,“良心”与“天地”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他们所信奉的“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之上的。

如果每一位中国老百姓都能恪守天地良心的道德信念,在心底构筑起一座坚守道德底线的堡垒,那对整个国家与民族,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历史上的中国曾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教化之国,今天的炎黄子孙更应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让我们的国家以富强、民主、进步的清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