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较少直接论及人性的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论语》中直接论及“性”的除了上面子贡的感叹,就只有“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孔子认为,作为人之为人的“仁性”是根植于人得内心深处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内心,只要我想行仁,就可以达到仁性,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依仁行事(“依于人”)。(参见《论语·述而》)“仁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心中,但只有君子能时刻保持这种美好的”仁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君子都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的本性仁性。这种贯通天人的“仁性”存在于圣人的心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易传·系辞下》)“仁”即是天道的生生之德,也是圣人的守位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