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从最基本的方面来说,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爱人”是“仁”的本义。《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总体的要求。那么,具体说来,如何实现“爱人”?在此,孔子又把“仁”与“孝悌”,“忠恕”联结起来。用“仁”这一原则处理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把“孝悌”看做是“仁”之本,这表明他对父子关系的重视。在儒学中,父子一伦是最基本的,是其他关系的基础。把“孝悌”看做是“仁”本,一方面表明父子,亲情关系对维护儒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为“仁”之德性的生长,发育和成长寻找一个“发端处”,如树之发芽,苗之萌孽。这个“发端处”只能葱包桧人类最初最原始的自然感情中去寻找,而人最初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之爱,“真诚恻恒”(王阳明语)之心。找到了这一“发端处”只是开始,绝不意味着“仁”只限于孝悌,或者仅以孝悌为仁。“仁”之所以为仁,必须无“蔽眛”地行之于他人,;必须做到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这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用“仁”这一原则处理己人关系。在孔子那里,“忠恕”包含两种要求: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一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