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在“五常”的内部构成中,诸多儒家学者都将“仁”作为五常的核心。“仁”范畴源于《尚书》,是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续和发展周代“亲亲”、“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要求人们行“仁德”于天下。孔子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信”、“敏”、“宽”、“惠”,并认为“忠恕”是行“仁”的根本途径,行“仁”必须“克己复礼”。汉代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春秋繁露·俞序》)。唐代的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北宋周敦颐以“生”释“仁”,以“仁”以“通”的含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反映出所以通之具”(《仁学界说》)。在儒家看来,为“仁”就是爱自己的表现,自尊自爱、追求道德完善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分别。而“爱人”这一“仁”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美德的其他德目展开的基础,如孝是爱父母,慈是爱子女,悌是兄弟互爱,忠是爱主爱君等等。如果将儒家“仁”的范围不断扩大,则可“民胞物与”,以天地为人与物之父母,天下所有人皆吾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仁”的精神可以扩展至全人类,甚至达于物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所提倡的“仁”,并不像程朱所说的是禁欲的、死板的;相反,孔子的“仁”是活泼的,是“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和礼的流露”,“仁即天真纯朴之情,自然流露之情,一往情深、人我合一之情”。换句话说,在孔子那里,“仁学一开始避免了摈弃情欲的宋教禁欲主义”,“孔子绝少摆出一副狰狞面目”。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这是“仁”的主要基础),然后,才可以有“仁”的品质——换言之,“真性情”、“真情实感”是“为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观《阳货》“刚毅木讷”者和“巧言令色”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接近于“仁”,而后者则很少能成为“仁”;所以,孔子特别强调“直”,“人之生也直,闺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孔子特别批判虚伪。

TOP
3#

儒家所说的“仁爱”,首先是“爱亲”(爱父母双亲)。《说文解字·人部》说:“仁,亲也。”即“仁”本义指的就是双亲,而爱亲之行为也叫“仁”。《国语·晋语一》说:“爱亲之谓仁。”《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即“先亲即亲,然后比亲及疏”,所以说“亲亲为大”(孔颖达疏)。《礼记·祭义》说“孝以事亲”,而“立爱自亲始”,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孟子对此解释说,仁者不是不爱他人,是因为当务之急在于“爱亲”和“爱贤”,“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孟子·尽心上》)。在“爱亲”的基础,推广而及于家族成员,然后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匡亚明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说“泛爱众而亲仁”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应”。孟子接踵此旨,力倡“仁爱”之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只要做到“仁者爱人”、“礼者敬人”,便能达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效果(《孟子·离娄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