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说文解字》解“和”有二义:“和,调也”,“和‘调味也”。从文字上来看,“和”有调和,协调的意思。和谐思想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提了出来。它被概括为“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原则。先秦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和谐思想,并以之为最高价值原则。孔子基本上继承了《左传》、《国语》中的和同之辩,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和同范畴,如“和”是宽与猛的相济。他还对“和”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如他提出“执用两中”的致和方法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礼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周易·乾卦》:“乾坤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即最高、最美的“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以不可行也。”这是和谐价值观的典型表述,也是后世儒学的基本信念。有人把中国文化最后归结为“仇必和而解”,从价值取向上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和谐思想反映了人类的理性,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儒家思想文化本身而言,中和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4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