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五:廉: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一、“见得思义”与慎独慎初

“士见得思义”(《论语阳货篇》)意思是:作为士,见到利益一定要想一想是否符合仁义之道、是否应该得到。今天我们的一些官员一旦权力在手,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受贿时脸不红心不跳。有钱奉上,所求之事违反规定也能办;无钱送来,所求之事符合政策也不办。心中全然没有一点“仁义之心”,没有一点“职责责任”。《廉政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同样言行一致,做到慎独;要随时反省,切不可温水煮青蛙。一旦失足,则难以自拔,只能越陷越深,做到慎初。领导干部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不“惧怕”《廉政准则》中规定的干部行为八个“禁止”、52种“不准”;只有从点滴小事上去思考对方给予的利益是否符合党纪要求,才能确保自己在遇到大的诱惑时有抵制的能力。

二、“乐道安贫”与节制贪欲

孔子曾说过“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对富与贵,就如他认为食与色是出自人的本性一样,也是人们普遍之所“欲”。 孔子并不否定人对物质利益和精神欲望的追求,只是反对多欲纵欲,反正不择手段的攫取和贪婪。同样,《廉政准则》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并非要做到无欲无求,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要求党员干部遏制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心存仁义,就可以做到“软硬不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而一旦有了贪欲,贪欲之心就会淹没仁义之心,不是“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里还有什么刚毅的品格呢?

当前,贪污腐败现象的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当复杂,但从贪污腐败者共同的特点来看,则无一不是因为欲壑难填、仁义不存而造成的。人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声败名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就是节制贪欲。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与廉洁从政先正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如果为官自己清正廉明,不用发布政令,人们也会按照他的意图去做;如果他自己不是清正廉明,即使他强下政令,人们也是不会服从的。我们的一些高级干部,一边喊着反腐倡廉,一边伸手中饱私囊;自己不能做到清廉,却要去监督他人的行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不仅失去群众的信任,而且导致不正之风四起,下面的领导学习照搬腐败行为,最后一旦一人落马,往往牵涉其中的地方官员呈网状分布。《廉政准则》的核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正己修身,为他人做表率,养成一种无私无畏的品质,有扶正祛邪的浩然正气。有了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才能时时刻刻讲正气,树正气,弘扬正气。在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中成为表率,不为权势所惧,不为钱财所动,不为酒色所惑,秉公办事,刚正不阿。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3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