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是儒家基本道德规范的五常之一,而“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所以“义”也是是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种普遍社会价值范畴。“义”是一种人内在的道德约束,人们做事都要遵循它。正如《中庸》上说的“义者,宜也。”大哲朱熹也说:“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人们做事之前先在内心反省一下,深思熟虑之后,应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那就放弃它,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更可以维护人心的纯正。其次义还是一种人决事取舍的普遍标准,有子曾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而孔子也说“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悠悠哉数十载,各种生活抉择纷繁庞杂,如何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如何才能不做后悔之事,于人于己皆无愧于心?唯有以“义”标杆,以“义”为“砝码”才能明达事理,去妄辅正。“义”对于国家民族,上升为一种牺牲精神。如孟子所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当一国一民族面临危机时,每一个个体都不能以身家性命为念,“皮之不存,毛之附焉”,都应以国家民族存亡大局为重,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独续五千年的文明,“义”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