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理解:对于“仁”的阐述,多见于“四书”之中,但都以《论语》为根本。《论语》全书对于“仁”的阐述多而庞杂,但都没有很明确地为“仁”下定义,所以对于“仁”的理解要从多方面去理解。依《论语》中孔子对众弟子的教诲,我认为“仁”分为社会职业道德和个体内在道德,两方面的核心都是“爱人”和修身。颜渊,仲弓,樊迟,子张等众弟子问仁,而孔子对各弟子所说皆不同。孔子对终身未仕的颜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这是个体内在道德的“仁”。而对于出仕的仲弓,樊迟,子张则强调“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恭,宽,信,敏,惠。”仲弓,樊迟,子张三人有为臣者,有为将者,三人位不同,“仁”对三人的要求亦不同,这就是社会职业道德的“仁”。“仁”的核心虽是“爱人”和修身,却又是灵活而人性的,单纯的把“仁”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力来理解就过于狭隘,孔老夫子提倡“仁”的思想。是据于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而创造的,对于人性弱点有消弭和压制的作用,对于人性优点的发展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故因人不同,而“仁”亦不同,此为因材施教耳,后世之人抑其灵活人性面而扬压制一面,非孔门之福,亦非后人之福,独权贵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