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自古及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都作了阐释。比如说:“‘忠’就是中正无私,专心一意的为他人谋划;是诸亮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仅只停留在具体的、狭隘的领域。“忠”应该是一种理念,一种善的理念和身体力行,而不是固定的条条框框。关于“忠”的种种标准都只是外在的形式表现,它们有道理但仅只适合于具体的实践领域,按部就班,就会沦为岳武穆的愚忠,使得大好河山陷于胡虏,诸葛孔明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手炮制了数百年战乱纷争,最终疲于奔命,出师未捷身先死。秉承”善“的理念,参考先哲们的忠贞标准而不拘一格,无愧于心的去实践,我觉得才应该是“忠”应有的核心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