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四)纵观孔子的一生有六个台阶,如潮水升腾,随时势涨。自幼即立志于学,至七十方能随心所欲,畅达通顺而不违规矩,亦可见求道之途艰辛,以仁为己任者,若不弘毅(泰伯篇七),岂能终尝善果?庆幸的是每过十余年就能有所得,十载春秋后更能乐天知命。,不至于落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惨境中,而是享受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篇十九)的悠远豁达的生活情致。即使在孔子晚年,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生之追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 五)他对周公的仁德钦慕不已,愿效法之,直至年老体衰。
孔子非生而知之者,乃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篇一 二十)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 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长治篇 十三)利,命,仁,性,天道是孔子不常谈及的。是他不能晓知其理,还是他不愿谈起呢?不得而知。那么孔子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八)道对孔子的吸引力甚至胜于生命。教授我们《论语精讲》的老师说,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这一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只能是一个“仁”字,《论语》的核心就是仁。我也同意老师所言,仁义之道乃孔子毕生所求,他以此教化民众,提倡恢复礼制,对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篇三)是孔子为政的路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 三)的混乱状态让孔子心忧。而上古之人躬身行仁,百姓知礼崇智的风尚,正是孔子时代的所需。孔子立志做求索,整理,传播仁爱之德的勇士,一生所愿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长治篇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