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者爱人 [复制链接]

1#

君子之道(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四)纵观孔子的一生有六个台阶,如潮水升腾,随时势涨。自幼即立志于学,至七十方能随心所欲,畅达通顺而不违规矩,亦可见求道之途艰辛,以仁为己任者,若不弘毅(泰伯篇七),岂能终尝善果?庆幸的是每过十余年就能有所得,十载春秋后更能乐天知命。,不至于落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惨境中,而是享受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篇十九)的悠远豁达的生活情致。即使在孔子晚年,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一生之追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 五)他对周公的仁德钦慕不已,愿效法之,直至年老体衰。

孔子非生而知之者,乃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篇一 二十)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 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长治篇 十三)利,命,仁,性,天道是孔子不常谈及的。是他不能晓知其理,还是他不愿谈起呢?不得而知。那么孔子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八)道对孔子的吸引力甚至胜于生命。教授我们《论语精讲》的老师说,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孔子这一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只能是一个“仁”字,《论语》的核心就是仁。我也同意老师所言,仁义之道乃孔子毕生所求,他以此教化民众,提倡恢复礼制,对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篇三)是孔子为政的路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 三)的混乱状态让孔子心忧。而上古之人躬身行仁,百姓知礼崇智的风尚,正是孔子时代的所需。孔子立志做求索,整理,传播仁爱之德的勇士,一生所愿乃“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长治篇二十六)

分享 转发
TOP
2#

君子之道(二)

孔子为人谦和,不骄不躁,不自吹自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三),若无此情操即使再高的天资,也难以担当让古典文化承上启下的大任。品读《论语》,孔子温,良,恭,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也随之活化于脑中,真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篇九),实乃君子之形象。孔老夫子若听闻后人称其为孔圣人,必定愧不敢当,在当时也有人如此推崇他,他却言:“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由此可见,孔子深谙谦道,孔子对仁的要求极高,非常人所能及,即使是孔子的弟子中也无一人能及。仲由可使治千乘之国之赋;冉求可使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之宰,公西华可束带立于朝使与宾客言,对三个弟子孔子都说不知其仁也(公长治篇八)忠心如子文,清廉如崔子(公长治篇 十九)都算不上仁。故此孔子感概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人矣。”(述而篇二十六)孟子认为,圣人乃人伦之至,百世之师,是具有最高精神境界,最高道德品质,和最高理想人格的人;孔子却不敢以此自居,甚至不敢称为善人,那么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呢?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圣人必定勤于内省,严于律己,故自认在生活实践中还不能做到一个君子。“躬行”二字是重点,能说不能行,言语上是巨人,行动上是矮子,是人之通病,诚如仲尼者能有几人?

TOP
3#

君子之道(三)

相比之下,立志在仁容易,真正难在持久行与仁道中。我想若是心中常常思及仁,躬身行之,并且推己及人就可称得上是士,是君子了。君子之道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仁了。《论语》中常提及君子的德行修养,孔圣人尚且力求践行,更何况我辈中人呢?然而可悲的是在当今浮华的时代,大众审美日趋低俗化,众人皆求声色犬马,安逸骄纵之事,张扬物欲,炫耀财利,爱慕虚荣,对身安,厚味,美色,音声,汲汲求之;犹恐不得,人性的扭曲,异化已不言而喻;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德正在褪色,原本纯洁高尚的情感遭到贬斥。青年人的理想不是为官,不是豪宅名车,不是教授学者,而是做一个君子,难免遭人嘲讽。然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十一)君子所慕与小人相反。为何如此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对人的看法不一样,如何定义人,人身上什么最为宝贵?小人用身外之物来衡量自己,君子反是!儒学认为人身上有上天赋予的光明,清亮的美德,故而人需彰显这样的美德,即“顾是天之明命”,革除旧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达完全之境,止于至善,如此方为人生追求。人之区别与万物在于美好的德性,若顾此失彼,则为小人。君子与小人在此分道扬镳。
TOP
4#

君子之道(四)

在对待物质利益与道义上,小人与君子出现分野。《论语》中所言的君子无疑是合孔子心意的人。在我小时候,我父亲常跟我讲,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而篇中就有一段“学生守则”就涉及做人与做学问的先后次序。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篇八)对弟子们孔子更重视的是其道德修养功夫,也同样提出了高远的生命追求,他与学生们一同勉励,共同进取。君子者,苟志于仁矣(里仁篇 四);君子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六);君子者,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篇 十三);君子者,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七);君子者,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卫(灵公篇九);君子者,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 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篇 七)…….以上所引皆为君子人生目标与信念。实话实说,两年以前我不会重视也不会思考仁义道德之事,也不喜欢人提及,觉得此等道理乃迂腐陈旧之说,人应顺时而变不必为之拘禁。如今想来,在今经济腾飞,物质奢华的年代,最为缺乏的是人心中美好的信念,不为物欲所染,青年尤为重要。不明明德,不求仁,不将眼光放宽于宇宙人生,生死永恒,反而定睛与无定的流变之物,真乃本末倒置。《论语》最后一个篇章说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尭曰篇三)”,好一句醒世良言。
TOP
5#

君子之道(五)

孔子不动摇的人生信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 十九)。道,玄妙幽深,深不可识,却运行于万事万物之中,说不可说。然而,人真是奇妙的存在,能遵道而行,能弘扬道义。人心只能,立志在一,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则无所成,得不偿失。一心为道自然要“忍痛割爱”,撇下一些俗事,因此就有:“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三十三)争议也由此而生。

常有人言,当今众国中,经济实力强者,外有邦交优势可广结盟友,内则国势强盛可使民安居乐业。人亦如此嘛,若有锦冠轻裘,宝马香车,自有人与你攀交,不愁无人源;若一穷二白,无所作为,才是寸步难行……或有人说,切合实际最重要,潮流如此,我也不想染得一生铜臭,只想品茶论道,但现实如此啊,不得已,只得随大流,追名逐利喽…….以上两人所言,自有苦衷,也有实情。当下,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壹是皆为经济利益,物质利润而奔劳。国内主流哲学思潮——物质决定论,亦以物质为本,为第一性。“和谐社会”是国民之所共盼。不错,对国家而言,和则国泰民安;对人民而言,和则安居乐业;对个人而言,和则身心畅达,百病不生。然而要求和,得找到不和的原因。因不同,解决的途径亦不同。

TOP
6#

君子之道(六)

我相信人生而有灵魂,故治人应先治心,心和则人和。人的生命层次显然高于单纯的物质层次,即使酒足饭饱仍会感到虚无,只向心外索求,不向心内探索,是舍本逐末。“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人者,仁也。“求仁而得仁”,才是人的毕生之标杆。

这么一说,或许又有人质疑摇头了,认为君子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甚至都不谋求食物,那可怎么活?像乞丐吗?偶然与人谈及理想,若你直言理想是成为君子(当然不是为沽名钓誉),不知己的人恐怕会另眼相看,觉得此人有些神经不正常,甚至觉得此人是自表崇高,道貌岸然之辈。非也!君子不是不用吃喝,不察世事,不念父母,不顾妻儿,只是其心也专,不专在财利,专在仁。正如孔子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其实离我们不远,家居事理,婚丧之间,朋友相交,妻儿相处,都可达仁。
TOP
7#

君子之道(七)

求仁也不是自高自大,好高骛远之举,君子不会因志向远大(其实并不远,亦不大,乃为人所当为),而离群索居,小看他人,贬低他人,相反要以仁爱之心肠融于世中,而不为世俗所染。“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对君子的描写。君子不是因求仁而超然世外,隐居山林或空谈“仁”的理论,而是以仁义之道取财,以仁义之道为仕,动机是为弘扬仁义,博爱,即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上,亦能弘道。人人存如此之心行事为人,为官求富,则何患社会不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此坦荡胸怀可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二十四),则明间无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 三十),则民众纯朴,相合无间。真正的仁是从个体开始的——“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篇四十二)。

TOP
8#

君子之道(八)

忧虑,郁闷,空虚,无聊,没意义,是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学业,工作,孩子,股票,存款扰得人心神不宁,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常常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活在当下”成了时下流行的安慰话语。孔子一生清苦,晚年奔波流离各国之间,但遥想平日也是个自在安详的老者,他精通射术,会吟《诗经》,也能抚琴作乐,且有众弟子相伴。诗,乐,艺无疑丰富了他的生活,我脑中浮现了一个亲近平和如稚童般的老人……“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篇四)

闲暇无事在家闲居时,孔子衣冠整齐,仪容自然,舒坦自适,内心安详自在,归因于孔子有一颗中正平和,坦荡宽宏的心。何以能有此心——贵在修身(心),要点在何?——在德行节操。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述而篇二十三)孔子行事端正,合于大道,桓魁又能把他怎么样呢?其任勇胜于桓魁血气之勇,孔子心中怀德,怀刑,思于义,心有所安故能泰而不骄,心正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五),正是孔子豁达态度的写照。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 四)孔子心中天良清洁无亏,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仁者不忧(宪问篇二十八),。心中以仁道为首自能平静安稳(仁者静),安享晚年(仁者寿)。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心中所向如何,乐亦如何……

TOP
9#

君子之道(九)

孔圣人生逢乱世,学成之后游说诸国,渴望恢复周礼,并以此治国,施行仁政,遗憾的是终身未得尝愿。晚年归鲁,兴办教育。他教诲学生,盼望他们能学有所成,若能为政,广惠普罗大众,亦是美事。“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泰伯篇 十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篇十一)”是孔子教导弟子们的灵活出仕之道,若不能从政也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子微篇八);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义士仁人者,清廉公正,能为官治民,乃国家之福。但反观今日热火朝天的公务员考试,则令人心优。人人都心知肚明公务员是“铁饭碗”,待遇好,大学生们都趋之若鹜。有的岗位竞争之强,近五千比一。有人计算过每人每次公务员考试预计花费两千至三千元,那么近五千人为争一岗位,共要花费多少呢?,如此怪像不难看出当今青年一代的价值追求。为官者为民忧心,本不是容易的差事,其实是做众人的公仆,许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篇四)上梁不正,下梁即歪。“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国家想招贤纳士的良好初衷,竟使一帮趋利好益的蛀虫得掌权,则国何以安?“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篇十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 十三)学道之要在为人,为人在正其心,其心不正,何以为仕?“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上不好德,专好财力,何以安下?哪知,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篇 四),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TOP
10#

君子之道(十)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三)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什么是全人类共同所面对的棘手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劣,人口的急速膨胀,地震饥荒天灾不断,战争的火苗频频燃起…..但最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又是什么?——无疑是人道德的急剧滑坡。人类经常自己挖一个陷阱,反而自己掉入其中。没有什么能真正摧毁人,除非人沉沦自取灭亡。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都与人的德行修养直接相关联,人类历史一直都不能摆脱——人的丧失。子曰:“骑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三十三)孔子的话指学为虚,指人为实。人的信义,仁爱的丧失,占据人心头的就是私欲,仇恨——此消彼长,不能共存。商用化下的社会的人真是: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述而篇二十六),执德不弘,信道不笃(子张篇 一),色厉内荏(阳货篇 十二),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卫灵公篇 六)。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所言亦不差,现代人成了单向度的人,是已经扭曲异化的人。我们有奢华的生活,众人的称赞,眼饱耳足,衣食住行绚丽多姿,无所缺乏;但尊严,自由,人格,内心涌动的爱;明镜般纯美平和的心;节俭,善良,正直,公义,诚恳,温柔的品格都丢失了——知德者鲜矣(卫灵公篇四),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篇 十三)。对内在的人格精神,品德心灵修养的日趋淡化,让我们越来越放弃绝对的道德评价标准,对恶行常以不置可否的中立态度来回应,道德准绳的松懈,让我们分不清黑白是非……《论语》说,巧言乱德(卫灵公篇 二十七),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 三)。大众所喜欢的唱赞歌的乡愿(阳货篇十三),乃为孔子所恶。各大卫视热播的娱乐节目也多是哗众取宠,然而观众却在其中如鱼得水,不难看出当今大众主流价值追求的混乱…...吾忧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