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

[原创]《论语》中的礼—— 礼的概念解析

1.    礼,即礼制。是古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


2.    礼,即礼节。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各项事务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3.       礼,即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各种风俗。


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季氏》第十三章) 意思是:不学习礼,是不能立身于社会的。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第三章)意思是:不懂得礼,也不能立身于社会。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二章)意思是:只是态度庄重认真而不知礼,就会徒劳;只知道谨慎小心而不知礼,就会畏缩;敢作敢为而不知礼就会闯祸;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伤害他人。


“礼”的含义在《论语》中丰富多彩,但归结起来就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们之间更加和谐有序,社会更加安定团结。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以礼治国,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之一。以为手段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治国之学。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根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的总体战略。当时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他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教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充分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社会是人的关系产物,没有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孔子强调守礼,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守礼,按礼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人学礼,知礼,守礼,行礼,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安定,进而达到了礼治社会。

TOP
3#

[原创]《论语》中的礼——以礼治国

以礼治国,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之一。以为手段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治国之学。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根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的总体战略。当时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他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教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充分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社会是人的关系产物,没有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孔子强调守礼,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从天子到庶人,都必须守礼,按礼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人人学礼,知礼,守礼,行礼,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安定,进而达到了礼治社会。

TOP
4#

[原创]《论语》中的礼——以礼治国的现代意义

古代之礼对于治理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时期一直在宣传用礼治国用德化人,以此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安宁稳定的目的。也许最后的效果不如人意,但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是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执政者不能靠刑杀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相反,只要统治者追求善德仁礼,人民也会跟着效法,只要人民的道德提高了,也就没有人犯罪了。德即礼也,用德治国,教化人民,第一可以提高个人素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友善的交往;第二可以改变社会风气,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第三可以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全民受益。所以现代社会提出以德治国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据的,礼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TOP
5#

[原创]《论语》中的礼——以礼治国的现代意义

古代之礼对于治理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时期一直在宣传用礼治国用德化人,以此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安宁稳定的目的。也许最后的效果不如人意,但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是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执政者不能靠刑杀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相反,只要统治者追求善德仁礼,人民也会跟着效法,只要人民的道德提高了,也就没有人犯罪了。德即礼也,用德治国,教化人民,第一可以提高个人素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友善的交往;第二可以改变社会风气,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第三可以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全民受益。所以现代社会提出以德治国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据的,礼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TOP
6#

[原创]《论语》中的礼——仁礼相依

礼是一种外在体现和行为规范;仁是内心修为和道德素养。礼的空泛化和形式化这是孔子所反对的,所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篇第三·) 这就为礼的实践提出了制约和规定。仁和礼,一属于价值观,一属于实践观,与仁结合的礼,因为有了仁的约束,使礼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味道。仁的提出使人们在自我的价值理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自为的思想观念,比如如何为善,怎样才会使礼更好的体现。内心的仁与外在的礼相互交融,相互辅助,这在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思想的革命,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会有重大影响。“德化”“礼教”的普及也会更有效果和影响力,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接受,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有了对仁礼的鉴别和判断,懂得德化,礼教的益处。孔子的伟大在我看来潜意识中知道内外因作用原理,并把这种原理用在仁礼之上,实在是智者也。

TOP
7#

[原创]《论语》中的礼——仁礼相依

礼是一种外在体现和行为规范;仁是内心修为和道德素养。礼的空泛化和形式化这是孔子所反对的,所以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篇第三·) 这就为礼的实践提出了制约和规定。仁和礼,一属于价值观,一属于实践观,与仁结合的礼,因为有了仁的约束,使礼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味道。仁的提出使人们在自我的价值理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自为的思想观念,比如如何为善,怎样才会使礼更好的体现。内心的仁与外在的礼相互交融,相互辅助,这在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思想的革命,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会有重大影响。“德化”“礼教”的普及也会更有效果和影响力,人们会情不自禁的接受,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有了对仁礼的鉴别和判断,懂得德化,礼教的益处。孔子的伟大在我看来潜意识中知道内外因作用原理,并把这种原理用在仁礼之上,实在是智者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