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复制链接]

1#

翻开那册优美儒雅的中华文明的线装书,常有说不出的感动。从年幼时的接触,到年少时的懵懂,再到如今成年后的理解。那份最初的情愫和感动始终未变。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还有《史记·苏秦列传》和《庄子·盗跖》中,都讲了“尾生抱柱”的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尾生的书生,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的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他在梁地(今陕西韩城南)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这时忽然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河的上游下来了洪水,但此时姑娘还没有到来。尾生坚持不走,生怕失去对姑娘的信约,河水在一寸一寸上涨,逐渐的淹没了尾生身体,渐至头顶,尾生仍然信念无改寸步不离,最终抱着桥柱淹死于桥下。洪水退后,姑娘闻讯冒雨来到城外桥边,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见此情景悲恸欲绝,毅然舍身殉情。后来,这个尾生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在那个年代被树为坚守信约的光辉典型。《国策·燕策》里说“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也”,作为信、廉、孝的行为的最高标准公诸于世,为世代楷模。《长干行》一诗中有云:“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对于爱情坚贞做了评判,就连大诗人李白也以诗歌的新式对尾生行为充分肯定。 一般人认为尾生的行为迂腐可笑,用现代人对于爱情和信念的理解和完全可以变通出来N种方法来继续人生,假如所有人都玩世不恭,抱定:“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心态,那么这世间的一切都会扭曲变形,想想都是后怕。我们尽管不提倡尾生这种极端行为,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心中那根纯善的支柱,否则人将不人。这根柱子就是我们的理性根本,不管现实中的“山洪”多么肆虐,始终如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0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