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贤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仁是根,爱是苗。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法”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与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既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卷十 和
“和”有协调,和谐,始终,合作等含义,包括和谐相处,维护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字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但不必和别人完全相同;小人讲求同别人完全相同,但不追求和谐。“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侵害;各种道理共存而不互相决定。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有时是相互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由此而构成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