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礼:主题题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

“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准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人之为人最起码的德行操守和理性自觉。它的内容涉及国家典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风俗礼节仪式,几乎囊括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社会的角角落落,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在古代中国,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冠婚丧祭,大到治国安邦的制度,小到为人处世的规矩,都无不置于“礼”的规范下。“礼”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韩愈在《原道》中称:“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朱熹也认为:“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朱熹集·答陈器之》)从此可以看出,礼成了道德体系的基本范畴、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和道德修养的衡量标准。“礼”和义、廉、耻在古代并称为“国之四维”《管子·牧民》,与乐、射、御、书、数同为儒家传道内容的“六艺”,又与仁、义、智、信一道构成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五常”。遵礼、尊礼、重礼、行礼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由此形成重德循礼、温文而雅的民族风貌和温和仁爱、谦逊友善的民族性格。

“礼”是在“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礼记•丧服四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上》可以用“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礼记•礼运》,所以说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的统治法宝。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故凡有制而不可越者,皆谓之礼”(注:《四库全书总目》卷82,《皇朝礼器图式》,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第707页。)。

“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文化现象,在很早就已经产生,经过周公的整理和成型,先秦儒家的发掘和阐发,后世儒家的补充和宣扬,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和圣化,在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准则,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德性品格。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伦理规范,对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习俗上,打上极其深刻的烙印,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注:〔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78年3月版,第316页。)。这正如钱穆先生说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特质就是“礼”。“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化史,既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