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义制利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至春秋战国,而明清两代则是晋商最为辉煌和鼎盛的时期。晋商五百年辉煌,曾一度控制着全国经济金融命脉,有专家称:“晋商对于中国版图的最终划定,起了决定性作用。”即没有晋商,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大西北,甚至没有内蒙古和东北。
那么,是何原因能使晋商的足迹遍及中国及欧洲、日本、东南亚?又是何原因使晋商在国内外称雄长达五百年之久?
遍翻晋商资料,我忽然发现,在我们已经加入WTO的今天,在我们不断呼唤经商以诚信为本的今天,500年前的晋商早已将诚信纳入了经商的最基本原则。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两方面,一个是要有文化,二个是要有诚信。
清朝康熙末年,有三个山西人王相杰、史大学、张杰在一个叫杀虎口的地方,合伙经营着一家很小的草料行。有一年的除夕,一个蒙古人牵着几匹骆驼在此住了一夜,转天这个人却没了踪影,三个商人将蒙古人的货物打开,发现里面装的全是银子。三个人商量之后,决定将这笔钱当蒙古人的股本放进本金里,每三年结账时把股本的利润加进去,进入本金账上。这样滚了几十年,这位蒙古人仍然没有出现。一直到这三个山西人的生意倒闭为止,蒙古人的本金和利息仍然没有谁去动。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许多山西商人开张时必讲的一个开场白。
清朝时,一个叫王文宇的山西人在保定做生意,他交了一个好朋友葛东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葛东岗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临死前将八百两银子交给王文宇,嘱咐他用这笔钱来照顾撇下的妻儿。葛东岗死后,王文宇帮葛东岗的儿子读书,后来在葛东岗的儿子成人立业之时,将葛东岗留下的八百两银子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
细细品味晋商的诚信,觉得这实在是一种超出金钱的风格与度量。《晋录》一书记载,山西人合伙做生意,爷爷、父亲借了别人的钱还未来得及还清,便已客死他乡。若干年后,连债主都把借钱未还的事忘记了,但客死他乡之人的后代们却“焦劳强作以还贷”。
明朝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山西商人王瑶、王现,他们是亲兄弟。当时的文人笔记这样记载王瑶:“公蒲善士为养生计而商也,生财有道,行货而重义,转输积而手不离简册。”最后一句说明,王瑶是个喜欢读书的儒商。王瑶祖籍山西永济县,他的父亲是个小官吏,挣的工资养不起家,所以,王瑶和哥哥王现很早就做起了生意。
王瑶的哥哥王现探亲回乡时发现,族里的子弟在做生意时有缺斤少两的问题,便将这些子弟带到关帝庙里,在关羽雕像前,当着众人的面,重新核准了秤杆的刻度,又在秤杆的最后面钉了三颗铜星,分别代表福、禄、寿的意思。言下之意,谁再缺斤少两,就是缺德、破财,从而折寿。现在山西许多地方仍然在使用着这种杆秤。
王瑶在晚年总结他的经商经验时,用四个字概括说:“以义制利”。并嘱咐他的后代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诚哉斯言!时代在变迁,但诚信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