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独立不迁,坚持原则,不媚俗,不屈从,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哈佛大学拒绝时任总统里根期望得到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哥伦比亚大学敢于拒绝英女王期望得到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精神?这就是一流大学的精神。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
    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是关系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在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舍指出,应将新闻学教育回归到人性教育。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记者,应该有一种人文追求,有一种理想,才去做记者。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这种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对宗教,有对各种文化包容的能力。这将使我们的报道能更接近客观真实。
    
这几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新闻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立。可是,面对市场需求,新闻教育却乱了方寸——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院校匆匆上马,课程设置削足适履,更可怕的是,许多新闻院校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信奉。而在新闻业发达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便有50%的新闻院校开设新闻伦理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给未来的记者应传授两件根本的东西:新闻工作的技巧和道德。日本的新闻教育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教育和在职人员的入社教育,培养记者强烈的责任感。
    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的泛滥,给我们的传媒教育敲响了警钟: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职业情操的职业传媒人,应当成为当前传媒教育的基础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ersonName ProductID="郑保卫" w:st="on">郑保卫ersonName>教授说:学生仅仅去学一些传播技术、传播方法,那么就会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所说的,新闻会成为一种单纯的信号系统而失去它的社会意义。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给人的紧迫感、焦虑感像沙漠烈日一样灼人。大学生过早失去应有的纯朴、烂漫、激情与执着,更没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或麻木不仁,或玩世不恭,或浮躁轻狂。关于人生、社会的基本素养几乎空白,文史哲完全不懂,便钻研市侩的交际学、公关学、谋略学、厚黑学,基本的科学理论、系统知识、思维能力都不具备,便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一些在政治课或者正式场合上表现好的学生,可能是最早完成社会化而走向早熟、世故、虚伪的人。高分低能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只看到有形的技能,却忽视技能背后更根本的文化底蕴和思维素养,以为写几篇文章便可以练好文笔,搞几场辩论便能舌战群儒,在某学生团体里混个一官半职便有了交际能力、管理能力。毕业后,当薄薄的镀金层剥落,便成为彻底的庸才,事业后劲全无。没有内在的信念和理想,成为争权夺利的小爬虫。只能承担简单的工作,随波逐流,却没有根基,没有底蕴,没有后劲。他们能应付社会转型的混乱,但不能对社会发展有所创造。
    温总理说过:搞新闻,最重要的是责任两个字,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责任感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爱得越深,责任心越强。因此,传媒教育要有一定之规,不能因为就业市场的暂时现象,不能因为一些媒体的想当然,就放弃了传媒专业的初衷和理念。在当前的环境下,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应该成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理念。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