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就跨入了圣道范畴。君子行事,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只与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有做到中庸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说这里的就是圣道。在圣道中,并没有一个统一不变的标准,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势制宜,经权结合,唯变所适。孔子的弟子问仁,孔子没有相同的两个回答,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一定境遇最适当应答的做法。看似使人糊涂,实则贴切恰当。子路和冉有两个人都向孔子问: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恰好相反,公西华感到疑惑,就问为什么。孔子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维变所适的体现。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孔子说自己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都表现了孔子无适无莫义之与比的做法与态度。后来孟子对于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境遇设置,也很好地映证了他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的思想。总之,君子义以为质,把道德内化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做到维变所适,惟义所在,行圣道之事。
  最后,作为君子还可以指有德的在上位者的回应,孔子继续说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这就是指出,君子出仕在于践行自己的道德信念。孔子找到一个典型,就是子产。他赞扬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至此,义与君子之间的关系已经说明。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这是从楔入的第三维度说明勇和义的关系。君子与小人的身份不同,有勇而无义的结果也不同。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够说明勇是要有限制的,否则勇就不是勇了,这个限制就是义。换句话说,没有了义,勇就会变质,君子为乱,小人为盗。所以义是勇的必要条件,没有了义,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勇。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也是这个意思。另外《礼记·聘义》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也就是说,其他的某些道德标准,自身要想得到成立,还得参照的标准。符合义,就能够成立;不符合,就不能够成之为自身。再如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就是标准的标准。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7:3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