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
"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中"和谐"思想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过积极作用。如何理解和吸收孔子这一思想的精髓,对于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他力图用这一原则处理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按照“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次序,孔子践行“人和”思想分天下、国家、家庭、个体四个层次进行。由于个体的身心和谐已有另文专述,本文仅就天下、国家、家庭和谐略陈管见。
“人和”思想在天下即国际关系上,表现为反对战争。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一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上表现为:我希望和平地生活,也要让别人和平地生活;我反对别人侵略我,我决不去侵略别人。由此出发,孔子宁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也不学军事。他说:“军旅之事,未尝学也。”(《卫灵公》)他甚至提出“去兵”(《颜渊》)即全面裁军。一日,冉有和季路向他报告季孙氏将对颛臾国“谋动干戈”。孔子说,作为他的助手,你们应该竭力劝阻。为什么?他讲了一套道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由反战思想出发,孔子赞许被子贡视为“非仁”的管仲为仁人。指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孔子反对战争,主张国家间和睦相处的思想可见一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人际和谐。这方面,我们面临着众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弘扬孔子的“人和”思想。在国际上,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要按照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指出的:“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认真吸取包括孔子人际和谐思想在内的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可以计日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