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今天,这种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仁爱”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和爱护的心,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佛教殿堂中专门供有一尊“泪观音”,也是包含着这层寓意。如果在为人处事中能够相互体贴和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仁爱”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尊重和理解”。即使是对一个乞丐,我们也不应该漠然视之。设想端来一碗饭,却向着乞丐“呼尔而与之”,那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乞丐“弗受”。因为乞丐也是人,同样有着为人的尊严,他沦落到乞丐,也许是迫不得已,而世人的嘲笑和鄙视很可能会把他逼上绝路。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专门骗钱敲诈的假乞丐,或许还有人上过他们的当。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为此而拒绝所有的乞丐呢?对这一点,用著名作家沙叶新的一首诗来回答倒是较为恰当:“即使我上当一千次/受骗一万次/我依然坚信/这世上/总有一句话是真的/总有一颗心是金的/总有一片情是纯的……”,是的,我们应该更多地用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宁可被一千个假乞丐欺骗,也不要使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孤立无援。

人际关系和谐也历来为传统道德所强调。当我们拥有一颗仁爱的心,就一定能为周围人所接纳、所热爱。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要求“忍”字当头。这显然有利于人际和谐,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宽”到底宽到哪种边际?“忍”又忍到什么程度?对人固然要谦和,但并不意味着事事屈从;要尊重他人意见,但并不意味着随声附和;要能容纳朋友缺点,但并不意味着任其堕落;要乐于助人,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代办。我们交朋友,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只有使人不断进步的友谊,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友谊。今日强调的人际和谐,必须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方可健康、牢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