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古人言:以和为贵。它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工人阶级中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呈现经济社会地位下降的趋势。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同时,还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往往会出现有些政策前后矛盾、互相打架的情况,导致一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改革发展成果。这种现象必须努力克服。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4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和”的精神在现时代更多的表现为协调性原则,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之间会充当一些人的说辞,容易流于世故圆滑。如陈先生所言,和还应包含一种“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精神当是修养充足后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层意思上,“和”不宜妄谈。义理上见得还需亲身证得,否则便是自说自话,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和”的理念源远流长,意义宽广、深刻,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俗话说“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们相处都讲一个“和”字,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原因吧。而现在,我们不但与人相处要“和”,我们还要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才能更好地相处。人与自然“和”,也才能稳定持续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