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问题不但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而且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古人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中国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安全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根据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不能逆天而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应该顺应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声,努力去与大自然进行沟通。自然界不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存在,不是人类的敌人。天地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亲朋好友,人与自然天生具有亲和性而非对立性。因此,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会极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向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断前进,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