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谈礼仪与文化

礼: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与他从小接受的礼仪文化有关。利益与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积累。如果一位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礼的人,必然有着良好的家教 ,收到过良好的教育,审美水平的高地自然不言而喻。

   礼仪是一种文化。从我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无处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类活动的规范,更是一种文化。在这些礼仪文化中又有众多分类。如交谈礼仪、服饰礼仪、公共礼仪、餐饮礼仪、求职礼仪、涉外礼仪等,这些礼仪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直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审美。

   明代的张居正再《翰林读书说》中写道:“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其意为真正有修养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的好看,致力于自身的修养的锻炼,而不计较表面。审美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个人魅力上更是审美品位高低的直接体现。康德说:“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欣赏艺术美,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疆域越辽阔,你眼中看到美的事物就会越丰富。

   所以我们要通过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审美与修养。这样才会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