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1#

赡养父母:有“心”,更要有“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结婚生子,他们的父母也进入了老年。如何“二养四”(即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四个老人)?一份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 。

      自古以来,“养儿”就用两重含义:一是传递香火,延续家族血脉。二就是“防老”。由此可见,养儿既有延续亲情的因素,又有放老的功利性目的。但是,作为子女赡养父母不仅仅是出于感激父母恩情的一种回报,更是法律要求的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不肖子孙”一直被社会所鄙夷,他个人不仅要面对亲友的指责,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然而,当代的情况是:很多青年男女有孝敬父母的“心”却无赡养父母的力,这就让这个问题陷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说有能力而不为之是不孝,那么有心却无力是否与之等同呢?社会是否应该对这些年轻的80后进行批评呢?如果要对其进行批评,是批评其无能还是批评其不孝呢?

      其实,这两种批评都是行不通的。80后真的无能吗?国家为了减轻之前错误政策导致的人口压力,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这可谓是刮骨疗伤之举。这种疗法虽然有效,但是却将所以的苦痛全部交给了80后一代独自承担。他们不仅要面临残酷的高考压力,还要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后,还要为了一个“蜗居”而拼搏半生。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又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如果稍有不慎生了个双胞胎,那么他们的麻烦就更大了。

      我想无论是50后也好、60后、70后也罢,他们从未承担过这么沉重的生活压力。80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要进行思想上的转变更需要面对现实中残酷的生活。能做到如此已实属不易。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过的是蜗居的生活就责备其无能。相反,我们为何不去思考一下年轻的一代为何一定要过这种蜗居的生活呢?承认经历苦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不就是让每个人不用经苦难就过上幸福的生活吗?如果只是一味的叫人吃苦,我们又何见其优越性呢?

      80后真的不孝顺吗?在很多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来自农村的卖淫女她们的收入并不是用在了自身的享乐上,为了筹集父亲的药费,为了乡下弟弟的学费,这些做女儿、做姐姐的农村女孩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她们没有文化,没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所以她们只能通过这种毁灭自己的方式来给家人增添一些收入。她们诚然是“无能”的,她们不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力去赡养父母。但是,我们又怎么忍心去指责她们不孝呢?

      没有能力赡养父母,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能将其定义为不孝。因为对那些只能“蜗居”的80后而言,为父母买一个大房子仅仅是一种梦想。法律规定每个人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穷困潦倒的80后并不能因为法律的规定就能立刻变出大房子给父母居住。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并无太大争议。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如果去解决这个问题。是进一步批评无能的80后,还是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呢?

     有人认为国家的财政压力已经很紧张了,如果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会给社会造成很大负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我们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普通的百姓谋求幸福的生活,然而如今百姓的生活成了问题,有些人不去督促政府解决问题,相反却担心帮助百姓解决问题会加大政府的压力。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去解决百姓的问题,我们要政府有是做什么的呢?百姓最怕的就是一个没有压力的政府。

      还有人说:“赡养父母,有心比有力更重要”。其实,这是一句废话。赡养父母的“决心”并不能当成米饭解决老人的疾苦,更不能当做能治百病的良药解除老人的病痛。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每个人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就能实现了呢?其实,有心还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当如需要子女的精神慰藉,但是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赡养。

      相比于西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所以无力建立其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朝着“大国崛起”的方向努力,但是并不是所以的百姓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崛起的大国并不体现在它强悍的军事实力和充实的经济实力上,而是体现在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普通百姓的幸福程度上。在一个崛起的大国里,人权会得到绝对的尊重,孤寡老人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

      或许,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军事外交实力的增长,政府更需要将投入更大的经历去关注那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中国才能称得上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