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即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是统一的。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以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这些观念是早期儒家伦理中最富创意的思想,最具现代价值的理论内容,也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因此,我们今天解析评断儒家学说,应当重视早期儒家的“仁”说,并在解析评断中,真实地再现早期儒家所论释的德性之“仁”与规范之“仁”的区别与统一,从而全面地理解儒学的价值,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仁”说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