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复制链接]

1#

战国时卫国公子开方在齐国做官,十年没有回国看望父母。有人说开方这样忠于职守,忠于齐国,可以提拔他为相。可是管仲认为,开方既然连自己至亲都不放在心上,怎么会诚心爱他的国君呢?这样的人不宜做宰相。如果一位母亲在给自己儿子治突起的头疮时,把儿子的头弄破出血了,看到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母亲太疼爱儿子导致的;但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继母身上,她就会受到别人的指责,认为那是故意虐待养子。司马迁曾引用民谚说:“何知仁义?以飨其利者为有德。”因此,伯夷反对周王代纣,饿死在首阳山,但文王武王并不因此而被贬低;盗跖、庄跻暴戾无道,但他们的门徒却历代传颂着他们的侠义之行。同一件事情,因旁观者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真正大德于天下、大成于天下者,必定会引起极少数人的反对和质疑,如果拘执于形式道德、受限于世俗认识,今生则将难以有作为了。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1: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为商者若心存天下苍生,德系千秋万世,不拘执于虚假无用的道德标准,不固守一成不变的过时学问,善于跳出和超越常人的商业思维,出人所不思之奇思、逆人所乐行之常行、为人所难为之大为,以不争而善胜,才是道商之“德”。如此,方有真实不虚之“大德”、“圣功”生焉!

TOP
3#

中国人吞下仁义道德的超级营养品,已经时间太久了。若说对仁义道德的营养功效不能够了解,怕是没有人会相信。随便拿起一本记载着中国历史的书来,翻上几页看看,就会知道在历史上的中国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水平一点也不高。即使是在艺术化了的文学作品里,合格的道德君子也难得一遇。在伟大的传统小说《水浒传》里,正义凛然的道德英雄有几个?把武松李逵等正面英雄拿去跟同时代的欧洲艺术作品里的英雄形象作一下对比,中国人能不感到汗颜?中国式的英雄讲的是仁义,但仁义不等于正义,所以武松李逵杀起人来,就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排头砍去,任谁是谁。
TOP
4#

仁义的社会价值是存在的。仁义就意味着不能做恶,尽量不做坏事,至少不直接做坏事。仁义与一切罪恶和不祥拉开了距离,当然也就给自己避免了危险。仁义不打算与罪恶直接或公开地对抗,所以最残暴的桀纣也不会加害于仁义君子。而且一有机会,比较贤明的统治者就会看到仁义君子的“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样他们就可以“学而优则仕”。
TOP
5#

仁义渴望着回报,仁义先保全自己,所以仁义的社会道德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一个社会把仁义上升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就足以伤害到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仁义扭曲了正常的道德价值观念,使人们忘记了正义。仁义取代了正义,这就变相地扼杀了一种最强有力的抗恶力量。在仁义社会里,与仁义道德一起泛滥成灾的必然是各种罪恶。
TOP
6#

于孔子和儒家的“道”,学术上的争论很多,大多数人认为孔子的“道”是“仁义”,最核心的是“仁”。我很奇怪博学睿智的高工也主张孔子的道是仁。我认为:孔子的道是天命和周礼,最核心的是“礼”。在任何一种学说里头,道应该都是目标性和原则性的东西,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属于工具性和方法性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道。举例来说,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的道,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属于马克思的方法工具。方法工具可以修正,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不能动摇,否则它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了。就孔子和儒学来说,天命是不可抗拒的强力意志,礼是天命在人间的具体体现,而仁义,是为了实现“礼”的最终目标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