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复制链接]

1#

       中国古代有“重利轻义”、“贵义贱利”的传统思想,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到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儒家一步步地把义利的对立关系推向极端。于是建国后只讲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只讲精神风貌,忽略物质享受。在那个年代,似乎人人都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邓小平作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就是对这种义利关系的有力批判。可见,太过重义轻利是一种不好的极端,它不光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原则,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然而,近些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经不起金钱、权利和感官欲望的诱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里利不要义,不惜一切满足一己之私利,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说什么“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还有一句也很流行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利与义并不是天生对立的,我认为他们倒像是兄弟。马克思说:“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绝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不错,人人都应该端正自己对利与义的态度。正如诺贝尔发明的烈性炸药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诺贝尔并不把这些来之不易的财富当做自己的私产。在他逝世前,他立下遗嘱,决定将他财产的大部分约一千八百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得到的利息作为奖金激励世界上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上为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人。这就是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这才是真的义、利的关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0: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