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4楼熊聪源的帖子“仁”这一概念较早出现在《尚书·金縢》:“予仁若考”,其中的“仁”即指仁慈。而孔子所说的“仁”,包含的意思则比较广,其实质是爱人。“仁”作为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它是“义、礼、智、信”的基础,没有“仁”,其它的就无从谈起。在《论语》中,“仁”的涵义多元且相互关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仁者爱人”。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首先从“亲亲”,即爱亲人开始,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这种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论语·述而》中“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每个人只要内心想到仁,仁自然就会来,这强调了实现“仁”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在《论语》中有丰富的体现,“仁”在其他经典著作中也有着不同的阐释。《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进一步强调了“仁”以爱亲为重要体现。《说文》中:“仁,亲也。从人,从二。”,其大意是指与人友善、相亲相爱。《易·乾卦》中亦提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说明君子以“仁”为体,能够领导众人;《礼运》中也讲“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阐述了“仁”与“义”“顺”的关系以及拥有“仁”的重要性。后来,著名理学家程颢对于“仁”作了新的诠释,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从心性的角度对“仁”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将“仁”与爱看为一体。
总而言之,“仁”最根本的内涵则可以以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对樊迟的回答“爱人”二字来进行概括。它指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由近及远的真诚的关爱和善意,而不是一种功利性或强制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