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1#

孝之为道,首在“敬”,而敬之奥义,又须以德制欲而后全。盖敬者,非徒曲躬下气之仪,亦非暂时色养之貌;必内植道德之基,外御嗜欲之诱,使此心澄然常存,然后奉亲之敬,方能悠久而无弊。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徒供甘旨,不过充其口腹;若德不足以制欲,则养亲之具,或反出于侵亲之财;养亲之力,或竟夺于纵己之私。是以孝子必先检束其心:视色则念亲之慈颜,闻声则思亲之温语;财帛在前,念及亲之艰难而不敢奢;宴乐当前,忆及亲之劬劳而不敢逸。此所谓“以德制欲”,使敬根愈固,而爱苗愈荣。  

《孝经》列五致:平居以敬,奉养以乐,疾则以忧,丧则以哀,祭则以严。五者之情,皆易为欲所蚀:敬或流于怠,乐或溺于奢,忧或不胜其惧,哀或不胜其私,严或不胜其惰。惟德明而欲寡,则敬常醒,乐有节,忧能慎,哀能尽,严能肃。曾子判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尊亲者,必以正身立德为先;不辱者,必以克己窒欲为要;能养者,亦须量入为出,节用爱人。若嗜欲滋蔓,则或陷于非义之养,反辱亲矣。  

父母既没,敬不随形骸而灭,反愈加谨严。此时之敬,尤赖“以德制欲”以终之。居丧则哀而不伤,祭祀则恭而不渎;立身则正其行,立言则慎其辞;凡百举动,皆恐坠先人之令名。一念之欲起,即思亲之遗教;一事之欲纵,即恐累亲之清芬。故敬之终身,即德之终身;德之愈进,则敬之愈深。  

是以孝子之德,先自治其身: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财贿不以入私门,宴游不以夺正务。使嗜欲不得间其隙,然后亲爱之忱,沛然莫之能御。养而不敬,与犬马之养何殊?敬而不终,与始敬终怠何异?敬之始终,即德之始终;德之厚薄,即敬之深浅。  

总而言之,孝之大端,在于“敬”;敬之根基,在于“德”;德之显用,在于“制欲”。内以德澄心,则敬自然笃;外以敬事亲,则德自然彰。终身由之,可无忝于所生,亦可无愧于天地。
最后编辑栾晓宸 最后编辑于 2025-08-29 11:38:18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