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中华经典教育,其义闳深,其用广博,约而举之,厥有六端:
一曰“弘传统文化”。经者,文化之干橹,载礼乐之精微,存制度之矩矱。自《诗》《书》迄《四书》,皆先民精神之所寄;诵其文,则源流可溯,统绪不紊,民族之文化自觉由是而生。
二曰“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非空言可立,必托诸文辞以永其传。经典之中,字里行间皆浩然之气;童蒙日诵,则国家意识、族类认同,如春风入怀,潜滋暗长,涣然凝聚。
三曰“传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具载经籍,炳若日星。自幼讽诵,则德性渐涵,如膏雨润物;长而阅历世事,更能因文见义,化训诂为操行。
四曰“厚人文素养”。现代教育多器艺而少人文。经典之教,以文载道,以道正心,使知类通达,情性醇雅;读《诗》可以兴,读《礼》可以立,读《春秋》可以辨是非,人文精神于是乎昭苏。
五曰“美社会风俗”。风俗之厚薄,系乎人心之邪正。经典薰沐,则廉耻之心生,礼让之行著;家有弦诵,户多揖让,自然闾阎淳厚,闾巷清和,奸慝不作,邪僻自消。
六曰“精汉语声韵”。文言者,汉语之根柢,音韵之渊府。童而习之,则识字辨义,声律铿锵;口诵心维,雅言由是复振,国语因之益醇。
综此六端,皆赖经典教育以为之枢机。若徒崇空谈而不返诸经,或仅务记览而不体诸身,则六者俱为虚愿;反之,则文化可昌,民族可兴,人心可正,风俗可淳,而汉语亦焕其光华。故曰:欲臻斯六效,舍经典教育,其道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