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御欲之辔也;欲者,试德之刃也。古之圣贤,非禁欲以枯槁,乃约情以就理;非绝物而遁世,乃制物而全生。故“以德制欲”八字,实为修身之枢、齐家之纲、治国之符。
一、节之以理:三戒为终身之度
孔子设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血气有盛衰,欲念随之消长;知其节,则情不夺性。尸子谓胸中择邪欲而去之,与治国之诛邪人同功,盖内外一理也。荀悦倡“德比于上,欲比于下”,以高位之德为镜,以困穷之境为绳,耻心生则奢心自息。
二、足之以性:知足为百福之源
鹪鹩一枝,偃鼠满腹,物理至小,而义理至大。人若内足,则外物不能迁;自信者不以毁誉摇,知足者不以势利诱。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常将有日思无日,则心无匮乏之虞;蔬食弊衣,足延性命,则世无不足之境。
三、勤之以身:劳则欲淡,逸则欲滋
大禹“克勤于邦”,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皆以勤劳为销欲之方。洪应明谓“交游减则纷扰寡,思虑减则精神完”,正以减法为加功,使心不为外物所困。勤则志专,志专则欲自退。
四、顺之以天:自然之度,不夺不争
老氏欲不欲,学不学,辅万物之自然;荀子言“求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而穷。故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顺天之道,如水之就下,不抑而自平。
五、中之以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十五志学,至于七十而从心不逾矩,是知矩即欲之堤防,而非欲之桎梏。李觏谓“欲者人之情”,要在“以礼节之”。礼者,因人情而为之节文,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贫富得所,男女有别,老幼有养,而天下无怨。
综上五义,德非绝欲,而在导欲;欲非害德,而在试德。以理节之,以性足之,以勤消之,以天顺之,以礼中之,则血气皆化为义理,人欲即成天德。从心所欲,自不逾矩,此“以德制欲”之大成也。